5月16日,历经5个多小时的采集,太阳集团教师董波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长海医院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了一名15岁血液病患儿生命,成为上海市第717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这是董波老师自2019年加入中华骨髓库以来,历经近四年等待、多次配型与准备后,最终实现的爱心之举,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高校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崇高精神和心系社会、无私奉献的炽热情怀。


一诺千金践初心,四年坚守铸大爱
时间是检验承诺的试金石。2019年,董波老师志愿加入中华骨髓库,许下了挽救生命的郑重承诺。2023年,他曾与一名患者配型成功,并完成高分辨检测和体检,一切准备就绪,却因患者病情变化而未能如愿。但他从未放弃,“只要患者需要,我随时待命!”的信念一直深植心中。
2025年4月,这份坚持迎来了回音。当接到市红十字会关于与一名15岁少年配型成功的紧急通知时,董波老师迅速协调工作安排,积极配合捐献前的各项准备,包括连续5天注射动员剂。5月16日,经过近5个小时的采集,承载着希望的“生命种子”顺利分离。一封董波老师写给患者的信件,与珍贵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一起被送往远方。信中写道:“你接受的干细胞来自一位普通人的善意,而这份善意正在创造奇迹。未来当你康复,希望你能把这份爱传递下去。真正的成功,是让生命成为照亮他人的光。愿你,用知识锻造铠甲,以善意温暖人间。”面对身体的不适,他淡然表示:“生命至上,能为一个年轻的生命和他的家庭带来希望,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党员先锋映党心,立德树人守匠心
捐献义举并非偶然,其背后是董波老师作为一名党员的信仰坚守与责任担当,是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十多年如一日躬耕教坛、立德树人的深厚积淀。他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他主持的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让《建筑工程法规》等课程不仅传授知识,更厚植家国情怀与工匠精神。本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份跨越四年的坚守与担当,不仅是对生命的敬畏,更是对共产党员初心使命的忠实践行。
在学生眼中,董波是专业严谨的良师,更是生活中的益友“波哥”。他指导学生在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他关心关爱每一位学生,曾深夜帮助陷入困境的学生脱险,长期默默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他拾金不昧,用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诚信榜样。他的言传身教,如春风化雨,滋养着学生的心田,培养了一批批高素质人才。
矢志创新强本领,服务社会显担当
在校党委领导下,各院部党总支⚪⚫⚽主题党日、公益宣传等方式,向广大党员传递“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董波老师就是积极的践行者。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他深知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服务社会是应尽之责。作为团省委、团市委青年讲师团成员,他积极深入企业、社区、学校开展理论宣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服务社会发展。他潜心钻研专业领域,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拥有发明专利20余项(含国际专利1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主持教科研课题6项,并获省级教学成果奖。
榜样光辉映时代,凡人善举暖人心
从三尺讲台到科研一线,再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病床前,董波老师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奋斗者的感人篇章。他先后荣获“市青年岗位能手”“校最美科技工作者” “校优秀教师”“疫情优秀志愿者”等多项荣誉。面对赞誉,他总是谦逊地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做了应该做的事。能用自己的微光去照亮别人,特别是挽救一个生命,是我最大的幸福。”
一份捐献,点亮生命;一种精神,辉映时代。董波老师的先进事迹,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温暖、最有力的注脚。他的大爱善举,不仅是对一个年轻生命的庄严承诺和拯救,也在文明校园创建中竖起一面引领风尚的旗帜,激励着每一个人去发现和践行身边的善意。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董波老师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实际行动,肩负起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平凡人的每一次善举,一点点汇聚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磅礴力量。
供稿:陈琴
初审:采国润
复审:张磊
终审:王冬
责任编辑:周锋